醫(yī)案39
張某,男,51歲。
病史:心悸、乏力2年,加重伴胸悶憋氣半年,檢查提示胸片示輕度肺淤血,心影增寬。心臟彩超示:左室明顯擴大,符合擴張型心肌病超聲改變,左室收縮、舒張功能降低,二尖瓣返流(輕度)。西醫(yī)予以地高辛、倍他樂克、速尿等藥物后,患者病情緩解,今求中醫(yī)治療。
醫(yī)案:心悸、氣短,時有惡心嘔吐,動則更甚,汗多,納差,心煩,口干。神倦,面略潮紅,舌紅苔黃干、少津,脈細數(shù)疾,不齊。
中醫(yī)診斷:心悸,氣陰虧虛(少陰熱化證)
西醫(yī)診斷:擴張型心肌病,心功能不全。
治法:補益氣陰,清熱復律。
處方:
黃芪30g,丹參15g,炙甘草15g,太子參30g,麥門冬20g,五味子10g,黃精20g,玉竹15g,生地黃15g,葛根20g,黃連9g,浮小麥30g,炒谷芽30g。每日1劑,水煎服。
半月后復診,述口干、多汗癥狀基本改善,心悸明顯減輕,唯胃納較差,舌紅少津,脈細數(shù),偶有不齊。
【按語】老師認為治療本病應注重以下幾個要點:①“益氣”賞徹始終,尤其出現(xiàn)脈不氣時,往往提示有氣虛欲脫、陽亡陰竭之變。益氣之藥,首推參、芪,但二者各有所長。其中益氣固脫,芪不如參,而益氣行水、行血,則參不如芪。人參在陰補陰,在陽補陽,能溫能清,可升可降,是一味雙相調(diào)節(jié)之良藥,故寒化、熱化二證皆不可或缺。寒化證用移山人參,熱化證用西洋參。②凡未經(jīng)氣化而停滯發(fā)生浮腫之水,統(tǒng)稱濁水,濁水不去,則氣化阻滯,陰陽格拒,最易發(fā)生離決而致脫厥之變。黃芪為益氣行水主要藥,以北黃芪為佳,用量每日多超過30g,視病情而定。③陽氣式微,陰氣充斥,桂附乃必用之品,溫振元陽非附子莫屬,溫通心陽全賴桂枝方通。在使用過程中,應注意地高辛類藥,以免加重其毒性。桂枝溫通心陽,化膀胱之氣,行太陽之水,有心悸、浮腫者必用之。